據(jù)Business Insider網(wǎng)站報道,蘋果新款MacBook Pro的發(fā)布,標志著Mac已經(jīng)完全乘上USB-C列車。
新款MacBook Pro沒有標準的USB-A接口,沒有用于連接電視機的HDMI接口,沒有用于把照片由相機遷移到計算機上的SD卡槽。為了繼續(xù)使用現(xiàn)有設(shè)備,用戶必須購買新電纜或部分新型適配器。
就在2個月前,蘋果“砍掉”了iPhone 7上仍然在廣泛使用的3.5毫米耳機插孔。
值得指出的是,過去,在砍掉設(shè)備接口方面,蘋果曾多次領(lǐng)先于業(yè)界同行。Business Insider簡要列出了這些年被蘋果砍掉的那些接口:
變化最大的蘋果設(shè)備,使公司在經(jīng)歷多年困境后重新恢復了活力:iMac G3。這款一體機發(fā)布時間是1998年,去除了軟驅(qū),也去除了用于連接硬盤的SCSI,用于連接鍵盤、鼠標的ADB接口。
值得指出的是,蘋果、索尼在1980年代初期利用3.5英寸軟驅(qū)取代了5英寸軟驅(qū)——雖然其意義不能與去除軟驅(qū)相提并論。
取代它們的是使用USB的接口,USB很快成為消費科技領(lǐng)域應用最廣泛的接口標準。
蘋果2008年一口氣推出了3款MacBook,其中包括第一代MacBook Air。以當時的標準來看,MacBook Air不可思議地薄,但這是有代價的,MacBook Air去除了以太網(wǎng)接口和CD/DVD光驅(qū)。
目前這些技術(shù)遠沒有“消亡”,但史蒂夫·喬布斯(Steve Jobs)聲稱大多數(shù)人不會首先想到光驅(qū),這并非一定是錯誤的。數(shù)字媒體的持續(xù)興起,以及MacBook Air發(fā)布之后出現(xiàn)的許多超極本,都證明了喬布斯的說法。
當然,MacBook Air用戶并非完全不能觀看DVD電影,不過需要購買一款售價99美元(約合人民幣684元)的光驅(qū)。
Air和當年的普通版MacBook都沒有FireWire接口(MacBook Pro的FireWire接口由2個減少為1個)。FireWire是第一代iPod的關(guān)鍵特性,但逐步讓位于USB 3.0和Thunderbolt。2013年Mac徹底告別了FireWire。
2012年發(fā)布的iPhone 5,淘汰了蘋果的30針底座接口,而采用另外一種專有標準Lightning,讓數(shù)億iOS用戶不滿。從今天來看,更薄的Lightning接口似乎是一次物有所值的升級。但是,當時看著蒂姆·庫克(Tim Cook)利用最新款iPhone宣判10年來配件的“死刑”讓人感到很不舒服。
為了方便過渡,蘋果推出了兩款Lightning-30針接口適配器,價格分別為29美元(約合人民幣200元)和39美元(約合人民幣269元)。
蘋果超薄MacBook能否再現(xiàn)前輩的輝煌還有待觀察,但去年發(fā)布時,它確實像MacBook Air那樣引起部分用戶不滿。與最初時的Air一樣,MacBook只配置有一個USB接口——仍然在成長中的USB-C標準,沒有配置USB 3.1、Thunderbolt、HDMI或其他接口。
但一如既往的是,用戶可以購買足夠多配件,提高MacBook連接能力,例如19美元(約合人民幣131元)的USB-C-USB適配器、79美元(約合人民幣545元)的USB Digital AV Multiport適配器。
今年發(fā)布的iPhone 7去除了耳機插孔。時間將決定蘋果采用無線音頻技術(shù)是否明智。
與本文列出的其他技術(shù)取代事例不同的是,很難說蘋果在iPhone 7中推廣的標準(藍牙),要明顯優(yōu)于它取代的技術(shù)——3.5毫米標準耳機插孔。
藍牙仍然存在連接、電池續(xù)航時間和音質(zhì)問題,至于蘋果聲稱的耳機插孔占用了寶貴的機身空間,與iPhone 6s相比,iPhone 7并不特別薄,續(xù)航時間也不特別長。
如果仍然喜歡使用有線耳機,用戶必須使用Lightning接口耳機——Lightning接口耳機不如3.5毫米耳機普及,再者價格也更高,或使用適配器——價格為9美元(約合人民幣62元)。
最后是新款MacBook Pro。在新款MacBook Pro發(fā)布前,足夠多的其他設(shè)備已經(jīng)采用了USB-C接口,蘋果是首批在面向?qū)I(yè)人士的筆記本上去除其他所有接口,只保留USB-C接口的公司之一。
部分專業(yè)人士對由去除常見接口帶來的更輕薄設(shè)計,與攜帶多種適配器帶來的不便相比是否值得提出了質(zhì)疑。
但是,與iPhone 7推廣藍牙和Lightning相比,MacBook Pro采用更先進和更開放的技術(shù)。它在兼容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明顯優(yōu)勢,應當是未來發(fā)展方向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