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9月16日凌晨蘋果的新品發(fā)布會中并未帶來iPhone 12系列,但對于神通廣大的眾多消息源來說,iPhone 12系列亮相的推遲似乎并不會影響到他們曝光新品的“本領(lǐng)”。比如說日前,EverythingApplePro就在近日發(fā)布了可信度頗高iPhone 12 Pro的金屬外殼上手視頻。
在這段長度僅為5秒,但信息量卻相當大的短視頻內(nèi)容中,我們可以看到iPhone 12 Pro“致敬”iPhone 4時代的硬朗拋光金屬中框,內(nèi)置的大尺寸無線充電線圈,疑似在邊框上開孔放置的5G天線,以及這次可能會是iPhone 12 Pro系列標配的后置三攝設計。
除此之外,更有消息人士指出,在視頻中iPhone 12 Pro的后攝部分共有五個開孔。除了大家都能看出的三枚攝像頭之外,剩下的兩個尺寸較小圓孔,一個是為LED補光燈準備,而另一個則會是此次iPhone 12 Pro系列的最大特征之一,同時也是蘋果與其他手機品牌相比,在技術(shù)和用料上更為領(lǐng)先的一大體現(xiàn)——LiDAR傳感器。
何謂LiDAR?它的另一個名字我們其實很常見
LiDAR是什么?在蘋果第一款配備了這個功能的產(chǎn)品,iPad Pro(2020)的官方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,LiDAR的全稱是“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”,也就是“光探測和測距”,或者說也可以被叫做“激光雷達”。
而在更具體的官方說明文字中,蘋果則進一步解釋了“LiDAR”的工作原理。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,LiDAR“通過測量光觸及物體并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,來確定距離”。
看到這里,或許平時經(jīng)常關(guān)注科技產(chǎn)品信息的朋友就會覺得很熟悉了。沒錯,通過測量光束反射所需的時間從而進行測距的此類傳感器,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,那就是ToF(time-of-flight,飛行時間)傳感器。比如早在2018年6月,vivo就成為了首個公開展示ToF技術(shù)在手機上應用場景的品牌。在當時我們?nèi)咨畹膱蟮乐锌梢钥吹?,vivo當時想的是將ToF傳感器集成在智能手機的屏幕“劉?!敝?,用于實現(xiàn)高精度人臉識別、3D美顏算法,以及AR試妝等功能。
到了2018年12月底,榮耀V20成為了大部分消費者所能買到的首款配備ToF傳感器的智能手機。只不過,在當時的V20的系統(tǒng)里,ToF傳感器所能實現(xiàn)的功能與“拍照”并沒有太大關(guān)系,而是主要用在一些玩樂性質(zhì)的AR功能上。直到2020年,當三星Galaxy S20 Ultra與索尼Xepria 1 II在內(nèi)的一眾旗艦機型帶著新款ToF傳感器亮相時,我們才終于見到了將ToF用在對物測距,輔助對焦等方面的拍照使用案例。
ToF與LiDAR,不同的稱呼背后是技術(shù)的差異
話說了這么多,問題也就隨之產(chǎn)生了,既然LiDAR本質(zhì)上是ToF傳感器的一種,那么為什么蘋果不直接稱其為ToF,而是非要“特立獨行”地取一個“激光雷達”的名字。反過來說,也就是為什么在iPad Pro(2020)之前,我們從未看到過有其他廠商將他們配備的ToF傳感器取一個類似于“LiDAR”的別名呢?
可能有的朋友會馬上說,這不是蘋果善于營銷嗎?事實上還真不是。因為蘋果所使用的LiDAR激光雷達,雖然也屬于ToF的一種,但它與其他智能手機上所使用的“ToF傳感器”卻有著工作原理上的本質(zhì)區(qū)別。更具體一點來說,就是蘋果使用的LiDAR屬于dToF(直接飛行時間)傳感器,而當前其他品牌智能手機使用的,全部都是iToF(間接飛行時間)傳感器。
所謂dToF,正如我們前面講到的那樣,是通過發(fā)射器發(fā)射出激光束,照射到物體上之后,再使用專門的傳感器接收反射光信號,通過直接測量從發(fā)射到接收的時間差,乘以光速,就能測量出對象物體的相對距離。之所以蘋果將dToF稱之為“激光雷達”,就是因為除了發(fā)射出去的是激光信號而不是無線電波之外,dToF的工作原理其實和雷達是一模一樣的。
但是,iToF就不同了。它發(fā)射的并不是“直來直去”的激光束,而是經(jīng)過了正弦波調(diào)制,明暗強度呈現(xiàn)規(guī)律變換的光信號。這些光信號照射到物體表面之后,也會原樣被反射回來,并被iToF的接收傳感器所捕捉。只不過iToF的傳感器反應速度沒有dToF那么快,無法做到精確感知皮秒、納秒級別的時間差,因此其所捕捉的,其實是反射回來的信號光強度特征。由于iToF的發(fā)射光(和反射光)信號是呈現(xiàn)規(guī)律變化的,所以對比發(fā)射光和反射光的信號差異,就能間接計算出中間經(jīng)過了多長時間,從而再乘以光速,得出相對距離。
更糟糕的是,由于iToF實際上是靠感知正弦波光信號的差異來“估算”其從發(fā)射到反射回來的距離。假使某個iToF發(fā)射器所產(chǎn)生的正弦波光信號每走1米的距離,信號強度的變化就經(jīng)歷一個周期,那么這就會出現(xiàn)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,即只要每間隔1米的距離,所反射回來的信號特征就會是完全一樣的。也就是說,iToF本身其實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測距不準隱患,或者說,它只能在一個非常短的距離內(nèi)真正起作用。
舍“近”求“遠”,蘋果的ToF技術(shù)有自己的打算
簡單來總結(jié)的話,LiDAR、激光雷達,或者說dToF技術(shù)的優(yōu)點,在于測距距離遠(可達5-200m)和測量精度高,同時因為是激光,所以抗干擾能力也很強,但缺點是接收端必須要使用精度非常高的特殊傳感器,成本難以降低,小型化也比較困難。
Galaxy S20 Ultra右下側(cè)的鏡頭,就是iToF的接收器
相比之下,iToF的優(yōu)點首當其沖就是可以做到低成本。因為它不需要特殊的高速傳感器,所以甚至可以用普通的小尺寸CMOS作為受光單元,可以輕松實現(xiàn)小型和廉價化的設計。但缺點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作用距離有限,測量精度低等問題。
需要注意的是,盡管有著以上的種種短板,但如果僅僅是用在智能手機上,用作簡單的AR游戲、近距離的對焦測距等等場景,那么iToF的性能其實也是足夠的。比如說,曾經(jīng)很受好評的微軟Kinect體感游戲攝像頭,本質(zhì)上就是使用的iToF技術(shù),而它在跟蹤快速移動的人體動作時,其實已經(jīng)表現(xiàn)出了很好的性能。那么既然如此,為什么蘋果又非得要堅持使用高成本的dToF“激光雷達”方案呢?
從前段時間曝光的一張測試版iPhone 12手機的功能截圖中,我們似乎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一部分答案??梢钥吹?,蘋果的LiDAR激光雷達不僅僅被用于輔助自動對焦,同時還在視頻拍攝和夜間模式中起到物體探測的作用。而這是此前配備低精度iToF方案的其他智能手機都未曾實現(xiàn)過的功能。換句話說,雖然我們目前尚不清楚這一“物體探測”技術(shù)屆時會如何起作用,但蘋果似乎很愿意為了它而在ToF傳感器的方案上花上更多的成本。
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(shù)測試車
不僅如此,雖然iToF現(xiàn)在才是手機領(lǐng)域的主流方案,但蘋果所使用的dToF激光雷達實際上在消費電子行業(yè)也不算什么稀有玩意。因為早在多年前,許多帶有高級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,就已經(jīng)使用dToF作為遠距離的障礙物傳感器,而關(guān)注蘋果的朋友可能都知道,這家企業(yè)其實一直都有在研發(fā)自動駕駛汽車相關(guān)的技術(shù)?;蛟S,dToF激光雷達的長探測距離、高精度成像特性在將來iPhone上所能體現(xiàn)出的,也就是更好一點點的夜拍、視頻體驗,或者更精確一點的AR效果而已。但誰又能知道,蘋果是不是在為更加遠大的計劃提前做準備呢?
責編AJX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