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日余暉映射在亞丁灣海域,好像給這片藍海涂上一層泛光的油彩。海面上,中國軍艦一路為過往商船護航;艦艙內,工程師梅廣輝緊盯雷達屏幕,不時記錄相關參數。
數千海里之外,南海某軍港正值午后,即將執(zhí)行海上任務的某型艦艇進行出航前的最后準備。雷達保障人員周大海爬上桅桿頂部,頂著烈日進行天線檢修,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。
不同任務現場,活躍同樣的身影——他們來自海軍某修理廠雷達車間。自成立以來,這個車間一代代軍工人秉承“乘風破浪衛(wèi)海疆,永葆戰(zhàn)艦千里眼”精神,在人民海軍挺進深藍的歷史征程中,留下一個個戰(zhàn)風斗浪的傳奇故事。
他們當中,大多數人都參加過海軍編隊護航、中外聯(lián)演、海上搜救等伴隨保障任務。一個小小的車間,為何能涌現出這么多過硬的維修人才?探訪這個“小車間”,記者感受到,車間幾代人接續(xù)奮斗60余載,他們的過硬實力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蘊,工匠精神、報國情懷在一名名軍工人身上得以體現,并薪火相傳。
眼光放遠一點,更能發(fā)現制約裝備戰(zhàn)斗力生成的難題
上世紀50年代,我國軍工廠雷達維修設備相對落后,許多技術領域常常受制于人,備品備件短缺、維護成本高昂,一度成為工廠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牢記為軍服務使命,老一輩軍工人白手起家,在缺少經驗和設備的情況下,集智開展技術攻關,立足現有條件一次次完成重大保障任務。
半個多世紀過去了,曾經那些刻著歲月痕跡的老舊艦艇被送進了博物館。今天,一艘艘先進戰(zhàn)艦、潛艇接連服役,成為守護祖國萬里海疆的“鋼鐵洪流”。相對應的是,雷達技術也更加先進、修理更加復雜,倒逼著雷達車間修理人才在裝備的迭代升級中加速成長。
某型雷達系統(tǒng)復雜、作戰(zhàn)效能高、修理難度大,列裝部隊后偶爾會出現棘手故障。當時,修理雷達上的一塊關鍵面板費用很高?!把b備如此嬌貴,萬一修壞了怎么辦?”在諸多質疑聲中,車間工人們頂著如山壓力,將雷達天線整體拆下,一條條線路排查、一個個數據對比,終于查明故障點,重新組裝后,雷達技術戰(zhàn)術指標恢復正常。在這次膽大心細的有益嘗試中,工人們總結出了一套可靠成熟的維修工藝方案,為以后維修同類故障問題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“乘風破浪衛(wèi)海疆,永葆戰(zhàn)艦千里眼?!弊哌M車間,門廳墻壁上的兩行大字標語赫然映入眼簾。該車間主任汪銘東介紹說,這句話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,而是一種精神,必須深植每位員工的心底,成為一種日常習慣,延伸到工作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說起車間的發(fā)展歷程和奮斗軌跡,在汪銘東如數家珍的講述中,出現最多的也是這四個字——“乘風破浪”。
汪銘東說:“‘乘風破浪’代表敢為人先、開拓進取的精神,是每名軍工人的精神內核?!?/p>
汪銘東在雷達裝備教學、科研和技術保障一線工作了22年,不僅參與了多種新型雷達保障工作,還創(chuàng)新提出了破解難題的新思路新手段……
“雷達保障工作不只是調電路、修配件那樣簡單工作,眼光放遠一點,更能發(fā)現制約裝備戰(zhàn)斗力生成的難題,這些都是我們聚力攻關的方向。”汪銘東說,趕上人民海軍蓬勃發(fā)展的新時代,每一名軍工人都要主動接受時代的挑戰(zhàn),在時代浪潮中“破浪而行”。
一個個綽號,既是標簽也是“勛章”,代表著部隊官兵對軍工人的認可與信任
那一天,是車間高級工程師羅俊華人生的“高光時刻”。
2015年4月28日,羅俊華被黨中央、國務院授予“全國先進工作者”榮譽稱號。
坐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,羅俊華感覺一切像是做夢。1989年,他頂著國防科技大學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的光環(huán)來到車間,卻在保障任務中多次“碰壁”。
發(fā)現學歷并不等于能力后,羅俊華決定沉下心來,扎根修理一線學習實踐。
這一“扎”就是30年。
30年間,羅俊華先后參加了海軍編隊護航、中外聯(lián)合軍演、敘利亞化武護航等重大任務,攻克了數型雷達各類技術難題,成長為業(yè)界知名的雷達維修專家。
去年,車間工程師梅廣輝參加部隊組織的一場裝備保障演練任務。演練中,某型雷達“發(fā)生故障”,梅廣輝快速排查,成功找到了“故障點”。但雷達天線位于主桅桿兩側,位置高、空間小,平臺只能容納一人且無護欄,在高航速、大風浪條件下修理難度極大,自身安全存在很大風險。梅廣輝克服種種困難,連續(xù)高強度工作,最終將“故障”成功排除。
看著梅廣輝從桅桿上慢慢爬下來,大家長舒了一口氣。事后,梅廣輝說:“崗位就是戰(zhàn)位,守護好雷達正常運轉是軍工人的職責所在。和官兵一起出海,軍工人也是戰(zhàn)斗集體中的重要一員?!?/p>
與梅廣輝一樣,這些年,車間技術人員的“戰(zhàn)位”隨著軍艦的航跡不斷延伸,許多人都經歷了職業(yè)規(guī)劃之初不曾預想的人生軌跡——遠航訓練全程保障、實兵演練臨機搶修,技術水平和能力在諸多急難險重任務的磨礪中得到了提高。
經歷多了,車間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獨特的綽號:“手術刀”龍俊興、“一表通”李軍、“雷達鉚釘”梅廣輝、“維修圣手”周大海……
這些綽號大多出自艦艇官兵的口中。雷達裝備技術含量高、涉及專業(yè)廣、修理工程量大,在各類任務保障和臨機檢修過程中,車間技術人員總是能給官兵留下深刻印象。除了這些,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稱號——“戰(zhàn)艦外科醫(yī)生”。
在汪銘東看來,車間技術人員的一個個綽號,是他們身上的獨特標簽,也是授予長期以來堅守雷達保障一線軍工人的一枚枚特有的“勛章”。
初心不變,精神傳承帶動“后浪”翻涌
工程師梁曙光工作已經有40多年,大家親切地稱呼他“老梁”。
記者來到車間時,職工們正在開展業(yè)務交流。講起雷達保障經歷,老梁一板一眼,溝壑縱橫的臉上流露出滿滿的自豪感。
“老一輩軍工人也是在艱苦環(huán)境下創(chuàng)業(yè)的,我們現在條件好了,能干的事更多了?!弊鳛樵擃I域修理專家,老梁常年鉚在修理一線,攻克了一系列雷達技術難題,積累了豐富的維修經驗。
此次負責接待記者的人是老梁的徒弟王艷偉。記者的到來令他十分高興,他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起車間的職能定位和發(fā)展理念,講到具體的裝備、任務、人物和事件時,他總是一副激情澎湃的樣子,活脫脫一個熱血青年。
這種“熱血”由來已久。從院校畢業(yè)的第二年,王艷偉就孤身一人執(zhí)行某島礁雷達安裝和調試任務。
前幾年,某型雷達天線需要離艦分解修理,這在國內尚屬首次。王艷偉帶領團隊大膽創(chuàng)新、日夜奮戰(zhàn),僅用1個月時間就撰寫出相關《作業(yè)指導書》,攻克了一系列工藝難題,受到部隊官兵的好評,擦亮了工廠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“敢想敢干,不懼挑戰(zhàn)?!苯陙恚跗G偉完成雷達搶修任務800余次,參加演習保障任務30余次,在諸多任務中勇挑重擔。大家都說,王艷偉是車間的“開路先鋒”。
看著王艷偉不斷“乘風破浪”,老梁由衷地感到欣慰:“未來戰(zhàn)爭是快節(jié)奏、高強度的力量比拼,更是人才與科技的較量。軍工人的精神賡續(xù),是部隊戰(zhàn)斗力生成的‘催化劑’?!?/p>
60多年,大約等于三代人的青春。當年,老師傅就是這樣帶著年輕的梁曙光一步步成長起來的。如今,青絲變華發(fā),老梁仍在車間踐行著自己的初心。
精神傳承帶動“后浪”翻涌。王艷偉說,他現在也開始帶起了徒弟,不久后,又會有更多的“開路先鋒”沖鋒在部隊保障一線。
原文標題:擦亮戰(zhàn)艦“千里眼”:感悟海軍雷達車間工人的時代擔當與報國情懷
文章出處:【微信公眾號:MEMS】歡迎添加關注!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責任編輯:haq
-
電路
+關注
關注
173文章
6027瀏覽量
175071 -
雷達
+關注
關注
50文章
3119瀏覽量
120119
原文標題:擦亮戰(zhàn)艦“千里眼”:感悟海軍雷達車間工人的時代擔當與報國情懷
文章出處:【微信號:MEMSensor,微信公眾號:MEMS】歡迎添加關注!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發(fā)布評論請先 登錄

工業(yè)4.0時代的“芯”動力擔當
基于V25接口的海軍ATE測試設備

鴻蒙之路:家國情懷下的堅守與成長

評論